历史重演两次考上北大真的好吗 如何制止“考霸”现象

 大家好,小编在这里为大家解惑的是历史重演两次考上北大真的好吗,如何制止“考霸”现象,将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解答,打消大家心中的问号。

历史重演两次考上北大真的好吗 如何制止“考霸”现象

 一、历史重演两次考上北大

 据媒体报道,来自贵州毕节的小陈2019年考入北大护理系,被高中母校奖励10万元,但入学半年后退学。2020年,他又参加了大学入学考试,在高中校长的建议下,继续填写北大护理系,但合格后没有报告,准备再读。因校长承诺的10万元奖励迟迟未兑现,近日他求助媒体。10月26日,据媒体披露,小陈已收到学校10万元奖励。

 有网友质疑小陈是为了钱才选择复读。小陈本人则回应,复读真的不是为了钱,下次高考准备冲刺北大数学系。据报道,陈先生出身贫困家庭,想通过读书、大学入学考试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二、两次考上北大的“考霸”真的正常吗?

 陈先生说,他的第二次大学入学考试成绩是有关学校的理科最高分,但北大数学系不够。如果不报告北大的话,2020年学校可能没有被北大录取的学生学生另外,有关学校承诺奖励10万元,听取有关学校长的建议,再次报告北大护理系。他解释说顺便帮了校长。而涉事校长也承认“在小陈填报志愿时,自己确实进行了建议”。

 如果这些都是事实,此事暴露出的无疑是各方在畸形“清北崇拜”之下相互利用、借此谋利的投机行为。虽然看似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但严格来讲,有损害教育公平、对其他考生不公之嫌。

 从“情”上看,家境贫寒的小陈就算是为了奖励而复读,也无可厚非——人们可以说他短视,却不宜苛责,“贫困”足以解释很多选择的出发点;就“理”而言,他两次考上北大又弃读,也是浪费名校招生资源,他每次被录取后再弃读,都是对另一名有望上北大却上不了的考生机会的挤占。

 事实上,小陈这样的案例此前就有,这类情况也被称作“考霸”现象。考霸是指考上北大清华等名校后,不报到,中途退学,申请第二年的大学入学考试,合格后也不报到,中途退学,继续参加大学入学考试。当年2次考上清华1次考上北大的“学神”张非,就成了争议人物。2007年,“考霸”一词还被列为教育部171个汉语新词之一。

 舆论对考霸现象的意见不同:有人崇拜考霸,认为反复参加大学入学考试可以稳定地获得高分进入北大清华是真正的学霸,有人怀疑考霸为了获得大学入学考试的报酬而反复参加大学入学考试,是短视的考试致富之路。通过获得大学入学考试的报酬改变家庭状况的选择,大众也不知道贫穷是什么意思,也有人认为重复大学入学考试浪费时间。

 讨论个人选择,意义不大。陈先生是否选择重读大学入学考试的报酬,虽然有缺陷,但也属于本人的选择(包括退学后考同一专业)。

 在此事件中,更该反思的问题是:激励“考霸”的重奖机制,还有必要存在下去吗?

 三、如何制止“考霸”现象

 要消除“考霸”现象,还要回到“北清崇拜”这个根子上。前不久发布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指出,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正确的政绩观,不得发表升学指标,不得以高考升学率评价下一级党委和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不得将升学率与学校工程项目、经费分配、评价优先等联系起来。不得以任何形式以高考成绩为标准鼓励教师和学生。严禁发表、宣传、炒作中高考冠军和升学率。

 发表这个规定是致力于管理扭曲的升学业绩观,但是这个规定要实行,需要进一步的辅助措施。例如,如果地方政府坚持以高考成绩奖励学校、教师和学生,谁会追究其责任?这个问题应该有答案。

 需要指出的是,总体看来,社会舆论对于重奖高分学生并不反对。一些民办学校、复读机构、企业奖励高分学生,属于企业自主行为,用的也是企业自己的钱,很难约束。

 但是,这个方向的问题,鼓励努力学习当然没有问题,但是助长清北情结就过去了。 一言以蔽之,在禁止大学入学考试分数、冠军的同时,政策要求政府部门、公营学校不重新获得高分学生的同时,在各地和相关方面我要素,由此带来的政策落实处于尴尬的状况,不能不正视——这需要改革教育政绩观,不能把大学分为三六九等

整体来说,对于历史重演两次考上北大真的好吗,如何制止“考霸”现象,小编在这里已经为大家做出了详细的分析和解释,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同时大家如果有什么好的想法,可以在评论区互相交流。

相关推荐:托福口语task4的听力几分钟 托福口语task4得分点有哪些

                托福口语听力需要记笔记吗  托福口语听力笔记怎么记